岳飞网爱国者论坛

标题: 岳飞形象及其建构的传播学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岳建良    时间: 2011-2-13 22:03
标题: 岳飞形象及其建构的传播学分析
  
岳飞形象及其建构的传播学分析
杨阳  孙洁
2011年02月12日16:57    来源:《青年记者》
提起岳飞,人们便能历数他的种种生平,如抗击金军、讨伐军贼游寇、强烈反对宋金议和、挥师北伐、收复失地,最终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民间也流传着很多关于岳飞的故事,如岳母刺字等。数百年来,岳飞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他被人们称为民族英雄,他的思想和精神也被称颂为“军魂、国魂、民族魂”,如孙中山先生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概括为“岳飞魂”;毛泽东则评说:“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官为政主张、严明军纪和爱民情怀、对子女的严格要求、退伍为父送终和辞官为母守孝等各方面都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贯穿于岳飞一生最为人们所称颂的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精忠报国”,“精忠报国”似乎成了人们赋予岳飞的专有名词。
  “精忠岳飞”是宋高宗嘉奖给岳飞的旗子上手书的四个字,而岳飞之忠,首先体现在他保家卫国、抗击金军、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行为上。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国难当头,黄河以北的大片国土备受蹂躏,岳飞临危受命,背负岳母所刺的“精忠报国”踏上战场,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其短暂而悲壮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所称道的爱国英雄事迹。但岳飞之忠,首忠国家。岳飞的这一爱国思想,集中体现在那首千古绝唱《满江红》上:“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架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其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对国家、民族所具有的强烈责任感、报效祖国的志向,以及这种雄心壮志难以实现时的愤恨。
  岳飞形象所蕴涵的意义
  有研究岳飞的学者指出,岳飞的爱国思想根源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思想,即“尊王攘夷”、效忠国家。岳飞“精忠报国”的形象具有如下意义:
  1.在伦理道德观念方面,岳飞形象所昭示的是一种集体主义原则。在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国家利益,遵循整体利益原则。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岳飞束发从军,背井离乡,不得已,乃留妻养母。他身为抗金首领,自己的亲人却在敌军铁蹄下过着悲惨生活,日夕求访,数年不获。入朝尽忠,居家尽孝,在推崇忠孝并重的古代社会,岳飞却选择把母亲妻子抛下踏上抗金战场。这并不是说岳飞不孝,而是当个人的尽孝与对国家的尽忠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人总是让位于集体,以国家利益为先。岳母刺字的传说,不管真假,传达的都是这样的信息:先国后家,先集体后个人,个人应该舍小家为大家,以集体为重。
  2.“精忠岳飞”形象很好地诠释了传统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强调阶级等级关系,其以三纲五常为中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要求臣对君要绝对忠诚,绝对服从,“君臣父子”后面包含的是责任与义务。岳飞身为人臣,即使再怎样功高盖世、体恤黎民,仍然不得不遵从君王意见,尽管可能这种意见有违自己的真实意愿。如南宋初年爆发农民反抗斗争,岳飞被调往江西镇压农民起义,虽然他上书坚决不执行高宗的屠城密令,但无奈杀害了农民起义的领袖。《满江红》中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反映出岳飞有心杀敌却面对朝廷连发十二道金牌命其班师的无奈与心痛。
  岳飞的“精忠”形象相当程度上对强化民众传统观念中的“尊王攘夷”思想,教化民众忠君报国,以及维护当时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起到了宣扬、教化、引导的作用。而这正是几千年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一致看重的。因此,岳飞的这种精神和“精忠”形象就以各种方式被保存了下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就是庙宇。
  庙宇文化及其对岳飞形象的建构
  庙宇,一般指祭祀神灵的场所。中国人从官至民向来重视祭祀活动,所以在中国的祭祀传统中形成了独特的庙宇文化。它反映了民众的一种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在社会秩序非常严格的古代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有一种伦理道德观念秩序支配着人的行为。庙宇就是一种直观的、物化形态的思想观念的存在形态。
对于民众来说,庙宇更像是一个教化、宣扬的学习场所,在古代社会这种作用更加明显。而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最关心的是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庙宇除纪念先贤、英雄人物,宣扬某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外,客观上维护了社会的现有秩序,并教育人们为维护这种秩序而做出个人的努力。封建社会设有“三礼之官”来总管全国祭祀等人文宗教活动,就是一种理顺社会秩序、为民众建构一套行为标准、道德楷模的制度。
  在庙宇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精忠岳飞”的形象本身所昭显的传统伦理道德很好地契合了庙宇文化的这种特性,因此,有关岳飞的祭祀活动、庙宇建筑频频不断。
  纪念岳飞的庙宇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其中,规模较大的为杭州西湖岳庙墓和河南汤阴岳飞庙。杭州岳庙墓在明代天顺间修葺,并铸有秦桧等人的跪像。除了民间的纪念活动外,朝廷也在不断地进行此类活动。如岳飞死后29年,宋朝廷下诏建岳飞庙,赐庙为“忠烈”;其后,宋孝宗赐岳飞谥武穆。到了明成化22年,当地政府组织修建了岳武穆王庙。可见,封建统治者意识到了纪念岳飞这种形式在教化民众方面的作用。
  1.在民众的传统观念中,供奉在庙宇中的先贤已经被“神化”了。在这种社会心理的基础上,为岳飞修建庙宇的行为本身就传达着这样的信息,即对岳飞精神的重视、认可和称颂。这无疑是一种号召,号召民众达成对岳飞精神的一致认同,继而膜拜、信仰这样的偶像,然后将这样的崇拜内化成民众的价值观念,最终影响到行为。
  2.庙宇作为一种建筑实体,是一种思想观念的物化存在方式。它能够长期保存下来,因而它所承载的精神观念也就随之被流传了下来。岳飞庙就是岳飞“精忠”精神的承载实体,历代人们通过参观、拜祭岳飞庙,一次次地感受到岳飞精神的存在。
  3.庙宇作为一种纪念先贤的场所,通常也成为前来祭拜的民众集会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在某些特殊的日期,很多人聚集在一起,这种自发聚集而形成的群体往往对岳飞的精神具有相似的认同感,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等具有群体传播的特点,能加深这种认同,从而成为岳飞精神的忠实守护者和传播者。
  4.庙宇传达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庙内的塑像、壁画、楹联、文字、门前的各种雕像等,前来膜拜的民众不管文化水平高低,也不论思想修养深浅,都能通过这些方式直观、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岳飞精神的存在,加深对岳飞形象的了解和认同。
  结 语
  岳飞精神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保留它、发扬它、传播它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生前不幸,死后哀荣”,尽管封建社会统治者想用种种追封的荣耀来掩盖迫害岳飞的事实,但客观上也让岳飞精神保留了下来,岳飞精神才一直照耀后人。古代社会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使岳飞精神得以保存,并深入人心,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启发。
  参考文献:
  ①包绍明:《岳飞故事的流传与演变》[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②龚延明:《岳飞是“精忠”还是“愚忠”辨析》[J],《学术月刊》,2002年第4期
  ③王继烈:《评岳飞的忠君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④邓广铭:《岳飞传》[M],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欢迎光临 岳飞网爱国者论坛 (http://yuefeiw.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