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历史就是“虚无”价值
《求是》2014年第14期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张江)
二、文学虚无历史,必然虚无价值
正因为历史与它所承载的价值不可分割,文学对历史的虚无,必然不可避免地滑向对价值的虚无。近来历史题材创作的持续走热,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样一个原因:在一些作家的观念中,与现实题材相比,历史题材有更大的施展空间。他们认为,现实题材把握起来难度大,且容易遭到诟病,而在历史的天空里,就可以任意闪转腾挪、自由发挥。换言之,历史一旦被称作历史,就可以被视为随意处理和消费的资源。但事实远非如此。例如岳飞和秦桧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时代的流转中,岳飞和秦桧甚至已经超越了史实意义,成为被固化的价值符号。岳飞就是爱国忠义的英雄,秦桧就是卖国求荣的小人。但是,近来少数创作者,在所谓还原历史真实的旗号下,将岳飞描绘成了一个“酗酒惹事”、“不满领导”的荒唐愤青,精忠报国之举也被解读为不识时务。而在另外一些文本中,秦桧则摇身一变,成了值得同情的对象。这种对历史的颠覆,事实上已经沦为对民族精神的彻底解构。对岳飞的丑化,实质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尊崇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颠覆,对秦桧的美化,则是为卖国主义和苟且求安寻求借口。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民族价值体系的混乱,何为美、何为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这些基本的价值标准乃至价值底线,统统被打破。
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虚无,对价值的虚无,其破坏作用不仅指向历史本身,而且直接关乎当下。这是因为,历史和现实不是孤立分割的,两者之间具有深刻的连续性。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是明天的历史,两者处在永无止境的推进、转化之中。一切现实存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都不是随意或无序产生,而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是历史动因在当下的辐射和延伸。其中,人类的创造性实践对社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创造也是历史基础上的创造,蕴含着历史的智慧和思想。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一切现实的存在,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历史的存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文学“虚无”历史,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上预设了一个前提,即认为历史可以脱离现实而存在。如何处理历史与现实无关,将历史视作可以随意消费的娱乐资源,肆意调侃、戏说、恶搞;或者将它当作表达自己特殊意图的工具,可以根据主观意图任意改写、涂抹。这种行为的危害就是,它拒绝了历史提供的各种文化经验进入现实的可能。历史被封存、消费,它所携带的经验和智慧也随之消散,人类的发展进步就失去了根据,一个国家和民族由此陷入集体失忆,进而迷失前行的方向。更关键的是,现实失去历史的逻辑支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成为悬而无着、摇荡无根的浮萍。
最近几年出现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就是例证。在塑造革命英雄形象时,个别创作者不是集中笔力突出革命者在时代危局中的担当和义举,而是片面夸大他们身上世俗甚至庸俗的一面。情场纠葛,风花雪月,表面是历史,内核则是情感娱乐,“红色”被置换成“粉色”。革命者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这没错。但问题是,把这些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中国革命的英雄涂抹成情场圣手,艰苦卓绝的革命事业,其成功就失去了历史的逻辑支撑,千千万万的革命者慷慨赴死换来的今天的现实,也失去了合理性。这是对我们当下存在一种变相但却更具解构力的否定。
三、文学如何处理历史,彰显价值
文学当然要书写历史。但历史学与文学完全不同。在历史的书写上,前者为纪实,后者为审美;历史学家重在直笔,文学妙为隐喻。这就让人产生疑问,当文学以历史为题材,如何判断它是虚构还是虚无?细节真实是不是历史真实?
文学是虚构的,没有虚构就没有文学。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通过虚构人物、情节,编写引人入胜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判断和情感,这是完全正当的。但是,虚构不是虚无。虚构是一种艺术手段,用这种方式表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态度。文学虚构的历史,可以不是真人真事的历史,但是,它应该是体现发展趋势和本质真实的历史。《红楼梦》刻意隐去真事,留下满纸虚构,但是这些虚构,是为了更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他要揭示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一个家族不可挽回的没落,告诉人们那段历史的本质。因此,文学可以虚构历史,但不能虚无历史中蕴藏的价值。历史是民族记忆的符码。这些符码是民族价值观念的表征。千百年岁月流淌,数不尽的人事被遗忘,留下的是历史淘洗的结果。过往的人物和事件,英雄也好,奸臣也罢,不仅是“史实”,而且是价值。历史记载他们,是向后人彰显民族的价值立场和主张。而彰显价值,正是文学擅长的本领。
细节真实是不是历史真实?细节真实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文学的生命,但是,细节真实并不意味着它所叙述的历史必然真实。因为细节真实是一种现象真实,可以给人一种感受,这也正是文学所长。但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讲,感知是感性认识,它认识的只能是事物的表象。表象真实有时折射本质真实,但有时却远离本质真实。因此,细节真实不能代表历史本质的真实。这在历史人物的文学化上有特别突出的表现。汉奸是个历史人物,评价他的标准只能是他的历史行为。他可能是个好男人、好父亲,在男女问题上很有情意,甚至可能很有学识和魅力。但这只是私德,私德不是这个人物进入历史的根据。用私德消解公德,把一个汉奸打扮成任由别人爱戴的人物,哪怕细节再真实,也是虚假的历史,不是历史的真实。假手细节虚无历史,就玷污了文学的纯洁。
文学不是史学,因此不能用史家的标准去要求作家。否则,文学在表现历史时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文学可以也应该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历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家就此获得了特权,可以随意颠覆、涂抹历史。作家与史家虽有不同,但那只是方式和手法的不同,在根本上,他们都有捍卫历史真实的责任。文学家对待历史,不能以文学的独特性为借口消解价值,而是应该充分利用文学的优长,更生动有力地传承和维护历史价值。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灭人之国,必先毁其史,”意识形态的侵略比传统战争侵略更可怕,而且让西方国家屡试不爽。例如强大苏联的解体垮塌和现在的中国香港地区占中乱象,这都是属于西方“文化侵略”和历史“颠覆”必然结果。西方文学"普世价值"的侵略,再加上国内文人汉奸公知和媒体的恶搞肢解颠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英雄人物,可以让一个强大的国家和民族吸食毒品似的渐渐的丧失精神信仰走向自我毁灭!
岳飞作为”中华民族英雄“的爱国精神代表,也是文人汉奸集团必先摧毁颠覆的首要历史人物,把岳飞拉下”民族英雄的圣坛“,其他历史爱国人物也就紧跟轰然倒地!他们以文学和研究的幌子捏造历史、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以网络为攻击的阵地发表诽谤岳飞的文章说不胜说,这些人中不乏大学教授、专业写手、媒体推波助澜,什么岳飞阻碍民族统一的“千古罪人,岳飞愚忠论、岳飞大地主、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等歪理邪说的文章。而遭人唾弃的秦桧倒成了“旷世良臣”,以捏造历史什么“宋体字”是秦桧创造,为中华民族做了开天辟地的大贡献,秦桧害死岳飞“和议论”是修生养息造福南宋百姓的好良臣。更为可怕的在现实中一些地方中学小学历史老师更是误人子弟的教书学生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灌输毒害当代学生什么“教科书”不可信,历史不可信的荒谬言论!凡此种种,不但对青少年身心理想和“三观”认知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埋下了强有力的阻碍“祸根”. 为了伟大的中国“复兴梦”、为了青少年的主流意识形态正确的历史认知、“文学乱象”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欢迎光临 岳飞网爱国者论坛 (http://yuefeiw.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