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 历史与现实的爱国精神传承对接 2011年3月7日,全国两会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讲话。 习近平说,河南的文化底蕴很深,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他对河南的文化很感兴趣,希望有机会去河南安阳看看。 说起如何实现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习近平打了两个比方,传统的愚公移山精神和当代河南林县的红旗渠精神,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焦裕禄对党和国家奉献的精神的对接,就是历史和现实很好的对接。这些对节点发生在河南并不是偶然的,是河南文化底蕴所赋予的一种精神。
◆ 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边海防工作,边海防战线紧密团结协作,忠诚履行职责,为建设和巩固边海防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长期战斗在边海防一线的同志们,钻密林,走大漠,巡荒原,战雪域,踏巨浪,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这次受到表彰的卫国戍边英模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对这种艰苦奋斗、牺牲奉献、精忠报国的英勇精神,要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和发扬,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4年6月27日,在第五次全国边海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六一”节前夕,习近平同志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当他看到一个孩子用毛笔书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字时,有感而发:“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 四点方法 记住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熟记熟背,让它们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在成长过程中,要结合学习和生活等实践,不断想想所记住的这些要求,不断加深理解。 心有榜样,就是要学习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美好事物,在学习中养成好的思想品德追求。大家要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孔子讲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从小做起,就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 接受帮助,就是要听得进意见,受得了批评,在知错就改、越改越好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
◆谈民族精神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整理编辑:岳增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