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庐山 濮阳 岳鸿胤 有缘与庐山握手、拥抱,对庐山有了较多的感知。 庐山,北临万里长江,南濒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陡峭秀美,刚柔相济,旖旎雄奇,卓然于世。牯岭、花径、锦秀谷、如琴湖、大天池、小天池、仙人洞、龙首崖、黄龙潭、黑龙潭、芦林洞、三宝树、美庐、东林寺、西林寺、岳飞母亲墓、岳飞夫人墓、三叠泉、含鄱口、白鹿书院……装点庐山,风光一片。 若论庐山自然景观,当推三叠泉及含鄱口。三叠泉之水来自大月山和五老峰,倾注于九叠谷,两次飞泻大磐石上,折而复聚形成三叠,落差很大,上若飘云拖练,中若碎玉摧冰,下若玉龙走潭,三叠泉是庐山最为幽险奇伟的瀑布。故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含鄱口处于庐山主峰汉阳峰与五老峰两峰腰之间,壑口如谷,若吞含着鄱阳湖。于此,登上望鄱亭,远眺鄱阳湖,见水天山色浑然一统,气象之博大,意蕴之丰富,只能默默感受、领略,很难诉以笔端。 二千多年前,司马迁登庐山,将庐山载入史册。自此,名儒、高僧奇士、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或寻芳探幽,或隐居修学,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仅诗词歌赋就有四千多首。仅按时序、将最为快灸人口的几首抄录出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晋人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庐山山南即兴留下了这拔出流俗闲适于田园情怀的《饮酒》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人李白曾走马庐山山南脚下,遥望秀峰,把香炉峰与黄崖瀑布在日照下生出的万千气象捕捉于笔端,想象夸张,留下千古绝唱《望庐山瀑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于唐元和十二年暮春四月登庐山游大林寺,见桃花盛开,而山下桃花早已凋零,人们长恨春光逝去无处可寻,却不知道美好地春光跑到山上这大林寺里来了。惊喜之余,口占一绝《大林寺桃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人苏轼观庐山襟江带湖,成云生雾,气象瞬息万变,触景生情,赋出这看似写山又不仅仅是写山哲理深邃的《题西林壁》; 朱元璋曾钟情于庐山,留下《题竹界山》诗一首:“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湖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州。庐山美景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朱皇帝的诗很直白、尽管不能与陶潜、李白、白居易、苏轼诗之意境相提并论,但由于该诗刻于仙人洞石壁一侧,笔者亦信手抄来,愿与读者共赏析。 近代人于庐山留诗也不少。气魄大,蕴含美的当首推一代伟大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大山飞峙大江一旁,真乃神来之笔!跃上葱茏、冷眼世界、云横九派、浪下三吴、黄鹤、白云、陶令……可谓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品读着毛泽东的诗句而登庐山,会平添几多游兴,几多遐想,几多豪迈。 能给游人平添兴趣的还有一个相关庐山来历的传说。 相传,往昔庐山脚下连年水灾,民甚苦。一天来了六位匡姓兄弟结庐于山腰治水。石乞石乞数载,匡六的五位哥相继累死。匡六把他们安葬于庐山,继续治水。山下居民被匡家兄弟这种治水精神深深感动了,带着礼品上山慰问匡六,只见茅庐空空,寻不见人,据说匡六成仙已登仙界。还传说他五位兄长的坟亦有了活性,竟然越长越高,慢慢长成巍峨高大的五座山峰。山下居民为纪念匡家兄弟,称这五座山峰为“五老峰”。许是这个传说的缘故,庐山又有“匡庐山”“匡庐”之称。这“匡庐山”、 “匡庐”之说,亦可从明代才子唐寅“匡庐山高高几重”及世纪伟人毛泽东“匡庐一带不停留”之诗句得到印证。 庐山乃避暑胜地,曾为国民党政府之“夏都”。蒋家王朝的首脑、显贵、俊男、靓女、阔姐、姨太曾在这里享受清凉。庐山上有一栋别墅称“美庐”。这栋别墅是1903年英国人西伊勋爵建造的。1933年宋美龄购得。1934年至1948年间,蒋介石、宋美龄曾在此居住过。蒋介石给别墅题名“美庐”。“美庐”有山美、房美、人美之说。您看,蒋介石这“美庐”之题还真有点品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在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内战,一至对外的强烈呼于声中,蒋介石于离“美庐”不远的庐山大厦前平台上曾发表抗战谈话,于此顺便提及一笔。 庐山大厦对面是庐山会议旧址,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乘火车赴庐山参加会议途中,从车窗外看到的并不是“桃花源里可耕田”家家扶着醉人归的景象,而是“老少炼铁去,收禾童与姑”的苍凉及毫无目标逃荒的“盲流”,眼含着泪水登上庐山。由于敢讲真话反对“左倾”,却被视为“右倾”,于此跌入人生低谷,成为庐山上一处难以愈合的硬伤。那个曾被“法定”为“接班人”者,一伙人急于抢班夺权,意欲炸平庐山不成,由庐山开始下滑,直至折戟沉沙,命归域外温都尔汗。“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这一伙野心家同历代贪婪者一样,又一次给《红楼梦·好了歌》“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作了注。这一伙又何止枷锁扛啊! 透过庐山的层峦叠嶂,还可窥见一缕远去的历史云烟。伟大的民族英雄岳飞曾两度驻军庐山之麓。岳飞从军前,岳飞的母亲曾给岳飞脊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岳母成为中华民族千古母训的一个典范。岳家军南度后,岳飞将慈母接到军中,由于水土不服病逝鄂州(今武昌)。岳飞悲痛万分,为慰慈母忠魂,携子岳云跣足徒步扶灵柩将慈母安葬于庐山西北风景秀丽的“卧虎舔尾岭”。军情紧迫,岳飞未能遵守古制守孝三年,移孝作忠,挥师北伐。正当岳家军收复了陈州、菜州、洛阳、颖昌等全部京西(开封西)之地,先头部队直抵中牟朱仙镇,从西、北、南三个方向对兀术重兵据守的开封成包剿之势,只待宋军东路韩世忠、张俊部队合围,以共歼十万金军打出宋军国威之际,却被快马疾行的“十二道金牌”催促班师回朝。岳飞遵照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 之古训,抗旨继续北伐。后在友军已撤退、眼看成孤军深入之势,为了十万将士性命之安危,悲愤至极,抑天长啸:“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不能不痛心疾首,被迫班师。班师后,愤然辞职回庐山为母亲守墓,后被赵构、秦桧儿诱骗,被害于风波亭。岳飞移孝作忠期间,其夫人李氏一直守孝在婆母墓旁;岳飞被害后,其家人被流放,岳飞夫人李夫人携儿拽女、拉家带口,远徒岭南,这是一位多么坚强的女性,其去世后亦葬于庐山婆母墓旁“飞燕投河”处。早在1959年岳飞母亲姚太夫人之墓及岳飞夫人李夫人之墓,已被江西省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岳母墓及岳飞夫人李夫人之墓已成为庐山一景。庐山接纳过岳飞,安葬了岳飞的母亲及其夫人,丰富了大山的情感,平添了几多气壮山河的悲壮。 庐山之上没有寺庙、道观,庐山也不像一些名山只有自然风光之美,而少了人文积淀,庐山以其独特的自然美、人文美、悲壮美独步天下。庐山是看不厌的,游一两次是看不透的,是很难辨清它的真面目的。我虽然与它几次握手拥抱,只能算初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