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朝廷在补授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四省的官员时,由于四省均属边关蛮荒之地,路途遥远,加之生活艰苦,与家人聚少离多,有的甚至“一去不复返”,因而许多官员千方百计找理由、托关系留任京城或另派他省,致使四省“悬缺甚多”,严重影响了地方官府的正常运转和日常政事的办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推行了“豫发人员备用”的制度,即提前选派官员以散秩身份赴待任衙门备用,一旦该衙门相应职位出缺,即由后备官员即时补缺。后来因朝廷给予边疆省份官员以优厚待遇,许多人为了达到升迁目的,曲线赴任,等到职俸提升后,速度另谋高就。这条原本人人避而远之的官场冷门,反而成了一条快速升迁的捷径。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康熙皇帝对这一现象予以了严厉批叱,“此等官员但图以边俸速升,居官无一善者”。并谕令吏部“地方关系甚属紧要,嗣后四省停其豫发,仍照旧例归于月选,得缺人员严限速催赴任。如此则缺不致久悬,而于地方亦有裨益。其以前发往未经得缺人员俱著掣回,各归月分补用”。康熙堵上了这个官场漏洞后,使官员的选任又回到了“月选”和“掣签”的老路上来。 “月选”是明清吏部选官的制度。按照规定,凡是属于初授之官归双月大选,而改授之官则归单月急选,统称月选。所选出的官员称为月官。而“掣签”是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吏部尚书孙丕扬为避免宦官请托所创立的任官制度,它类似于民间的问卜抽签形式,即由吏部统一组织进行,在竹签上预先写好所选机构及地区等,然后打乱放置在一个签筒中,不管是大选还是急选,都由待选之人自己亲自掣签,抽到什么官职就任什么官职,抽到哪里就去哪里,可真正叫做“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即使觉得不公平也怨不得别人。清朝沿用此制,对外省官员都通过这种方法选定后分发各省上任。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秋七月,岳钟琪通过“月选”和“掣签”后,由吏部尚书带领进宫引见。康熙对岳钟琪的事迹有所耳闻,当他在太和殿见到这位虎背熊腰的同知后,总是觉得有些屈才,一番君臣问答后,康熙喜出望外,不知该如何升赏才好,最后特施恩泽,为岳钟琪加官晋爵,由从五品越级擢升为从三品,钦点授予四川松潘镇中营游击一职。因为四川提督标下不直接管辖松潘镇,松潘镇是由成都将军直接管辖的,所以,岳钟琪在任职上就不存在回避的问题了。就这样,一代名将从这里开始,踏上了他跌宕起伏、叱咤风云的戎马仕途。
三、钱粮亏空风波
钱粮亏空可以说是康熙留给雍正最大的“遗产”,也是岳升龙给岳钟琪入仕伊始上的官场第一课。清朝入关之初,因战事频仍,为了早日实现天下太平,大清皇帝给予朝廷官员的支度政策很宽大,各级官员纷纷以各种理由向国库及地方府库借支,事后再以“岁欠”“赈灾”等堂而皇之的借口销账,虚虚实实,不一而足。实者体民为国,虚者中饱私囊。康熙帝是著名的一代仁君,对天下官吏宽厚有加,尤其对边关文武更是如此。因此,康熙朝官员亏空事件频发,而且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雍正即位时,国库仅存白银八百万两,国家的财政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造成亏空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其一是自然损耗。因为存入官办的正仓(主要用于供应兵饷和官禄)及常平仓(主要用于调节粮价,平准籴粜以及储粮备荒)的粮食都会出现霉烂现象。其二是因公挪用。边疆省份常常会出现因紧急军情而亟须挪支的现象,事后,在短时间内又无法填补,从而形成亏空。其三是上司勒索。一些京官以钦差等身份巡视地方索要规礼,地方官不得已“出库帑应酬”,也是造成亏空的重要原因。其四就是营私舞弊。这是官员贪污腐败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监管不力,才导致亏空案的屡屡发生。
岳升龙提督四川期间也发生了亏空事件。查考史料发现,岳升龙之所以亏空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有公也有私。公是为了解决军中紧急用度。众所周知,川陕甘是大清朝西部武备前沿,兵事繁忙,为了应对突发军事事件,朝廷允许边省提镇等官员预借一定数额的银两作为紧急军需,岳升龙的亏空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私是为了养活日益增加的众多家口。岳升龙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七年间,先后从时任布政使高起龙、于准、何显祖和卞永式处“具印”借支库银三万九千二百八十两。年羹尧出任巡抚伊始曾查问此事,岳升龙几经“腾挪”偿还了五千两,其余欠银确实无法偿还,只好拖欠,终致亏空。
巡抚年羹尧虽然与岳升龙在军事事务上小有芥蒂,但他知道老提督威望甚高,许多事情就连皇帝也会给他面子的,因此,年羹尧最终在岳升龙亏空一事上来了个顺水推舟,落得几重人情。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初一,年羹尧上书康熙皇帝,一来陈说了此事的原委,鉴于岳升龙业已“病废”,家境拮据,确实无力偿还欠银,为其求情宽免,以显其仁。二来因深知圣上向来有“曲全武臣之意”,一直没有“明题”此事,以免“徒劳圣怀”,以显其忠。三来表示愿率“川省文官自府道以上捐俸助还”,以显其义。由此也可以看出年羹尧之所以深得康熙器重,确实有其过人之处。虽然年羹尧的提议遭到了总督能泰的坚决反对,但最后还是康熙一句话化解了所有的纠结:全免了!
四、老提督辞世
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腊月,继室苗氏病故后,老提督岳升龙的身体一天天垮了下来,犹如风中残烛,飘飘欲熄。“屋漏偏逢连夜雨”,康熙五十年(1711年)正月初四夜,老提督闻听九十岁的老母张氏“一时痰涌”,于是,披衣跃起“仓忙走视”,结果猝然晕厥,不省人事。当年迈的老母摸到儿子跟前,将他唤醒时,老提督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他看不见母亲,什么也看不见了!顿时泪如雨下,“肝胆痛裂”。原来由于他常年征战在建昌“瘴毒”遍布的药山一带,顶着刺骨的山风,踩着夺目的冰雪,左眼早已失明了。苗氏辞世后,老提督因思念殷切,“陡患右目,红肿流水不止”,而且日益严重。现在连他“慧光独照”的右眼看来也将难见光明了,因此,老提督分外痛心。家人赶紧请来郎中诊治,郎中看后明知已无力回天,但还是留下了一句充满期待的慰语——“需半年方见瞳仁光满”。三个月后,岳升龙的右眼的确是彻底失明了。
老提督自己觉得无法继续供职,于是上书康熙皇帝,述说病情状况,表示不敢贻误“封疆重寄”,故而“具本告休,恭请立施乾断”。此前,康熙帝曾就此事几次专旨询问了年羹尧,康熙五十年(1711年)四月初一,年羹尧专程到岳府探视在家休养的岳升龙。随后,年羹尧据实奏报,“见其身体瘦弱,两目不见,医药无效,竟成瞽者”
|